98岁杨左修院士回忆:学生时代就听过杨先生的名
- 编辑:皇冠APP官方下载 -98岁杨左修院士回忆:学生时代就听过杨先生的名
10月18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北京去世,享年103岁。10月19日,98岁的中国科学院学术理论物理学家左庥在家中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他回忆说,杨振宁80多岁时还在从事科学研究,晚年还在学术会议上做科学报告。 10月19日,何祚庥在家中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新京报记者王伟摄。 “德、知、才、学”的学习方法与杨老师产生了很大的共鸣。 “我第一次见到杨先生是在1971年,当时他回到了中国,我们的一些物理学家接待了他。但我知道杨先生很早就注意到了,早在1946年我还是一名学生的时候。”谈起与杨振宁的初次邂逅,比他小5岁的何祚庥首先回忆起一段有趣的经历。故事。 1945年至1947年在国立交通大学化学系学习。通过学生运动,他认识了一位同学,名叫杨振怀,是杨振宁的表弟。 1946年华罗庚出国访问前,曾到交通大学做科学报告。报告结束后,杨振怀谈到了一件事情——他的叔叔、数学家杨五之,时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他曾经在讨论数学问题时与华罗庚发生了小争执。年轻气盛的华罗庚指出杨五之的错误。杨无知立即说道:“你数学比我好,但我儿子以后肯定会超过你。”杨无之所说的儿子就是杨振宁。 2012年,杨振宁90岁生日那天,他向左修讲述了这段经历,全场爆笑,当成笑话。无独有偶,左庥90岁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召开学术工作70周年纪念大会,杨振宁应邀出席。左修当时讲话时说,造知之道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德、知、才、学。 “杨先生听后反思了很多。他说,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总结,但他们没有讲‘德’,而是表现在悟性、毅力、力量这三个方面。”他结束了大批中国学者访华热潮。他回忆起两人初次见面时的左庥,并表示,1971年,中美关系出现厌恶迹象时,杨振宁有意回国访问。 7月,他回国访问,受到礼遇,并结识了好友邓稼先。杨振宁从邓稼先那里学到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突破掌握炸弹和导弹等尖端技术。他满怀喜悦地回到美国后,作了关于新中国成就的专题讲座,掀起了大批赴华访问的热潮,为中美学术交流搭建了桥梁。 “杨先生和邓先生年轻时是朋友。我的第一篇科学论文是和邓先生合着的,是关于β衰变的。”他告诉左修,杨振宁在国外时读过这篇论文,也很欣赏他名字中不寻常的“奺”字,所以他在自我介绍时,杨振宁立即问他是否认识邓稼先。 “从那时起,我就和杨先生走得很近,经常讨论科学问题。”他说,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杨振宁为促进中国科技交流做了大量工作。他还邀请了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科学部访问美国,促进中美科学交流。他提醒左修,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物理学界在安徽黄山、广东从化等地召开会议,并邀请李政道、杨振宁回国做报告,对中国物理学家的团结起了很大作用。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因发现弱相互作用的不均匀性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此后两人产生了分歧,友谊破裂。一年多的时间里,李政道、杨振宁相继去世。两个科学巨人最终未能和解,是否令人遗憾?与两位科学家都有关系的何祚庥表示,“两人其实都没有正式表达过意向(沟通同意),但我个人认为他们都是聪明人。到了晚年,他们会发现情绪化是没有意义的。”谈到两位科学家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他告诉《左庥》,他们都邀请中国科研人员出国交流。李邀请我们参观美国各个理论物理研究单位,包括杨先生的研究所。”他表示,两人虽然有差异,但在招待中国科研人员方面都很积极、热情。新京报记者张璐编辑白爽校对卢茜
